繁體中文  |  简体中文  |  English  |  Search  |    

【Springboard Showcase 2019: Linear by Chen Kai, I.I.I by KT Yau Ka Hei】

2019.1.4

 

陳凱:失衡之舞

 

立場新聞 (4/1/2019)

文:小桐

 

編舞家陳凱站在一個離地一米七五高、僅有八十平方厘米大小的高台上,轉換着一個接一個的「直線性」動作。似乎是有一些外在力量,不斷拉扯着他的四肢,試圖令他失衡,而他,則是努力對抗外力,回復平衡,然後慢慢換成下一個動作,又是一輪失衡。

 

這是他的最新作品《尺度線》。他說,表演的難度在於站在高台,相比平地,人在高台是更難保持平衡的,不過,平衡的動作是太完美也太安全了,視覺上並不刺激,他希望觀眾可以在看他的失衡動作時,陪他一起緊張、一起擔心,專注於看他如何尋找方法保持平衡,不致失足。在高台上慢慢轉換每個動作,同時,他感受到來自內心的張力,他說,如果不是要處理失衡,人的內在意識跟身體動作就沒有密切關係,那麼,他所表演的,就僅僅是一些形狀罷了。

陳凱來自中國內地。他自小喜歡跳舞,參加學校的舞蹈興趣班,也不時上台表演,不過並不專業。他從未想過成為舞蹈員。所以他到北京升大學,是讀經濟,也沒有再跳舞了。一次,他偶然在學校看見一張宣傳海報,是金星舞蹈團的現代舞表演,他不知道甚麼是現代舞,只見學生票很便宜,僅售十元,便買票去看。從不知道一個偶然的決定,會如此影響一生:他在台下,看着台上舞者自由而奔放地舒展着四肢,那種他從未見過的舞蹈的力量,深深震撼了他,他忽然很想很想成為一個舞者。

 

 

於是,他寫了一封信給金星舞蹈團的團長,說他想來跳舞。隔了一段時間,團長回覆說,他可以來試試。他就來到舞蹈團,跟隨專業舞者一起上課,漸漸,也跟他們上台演出,他是站在最後一排的群舞舞蹈員,但他非常滿足,因為他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:成為一個專業舞蹈員。最初,團長留着他,是因為看見他的熱誠與天份,只是,團裡的其他舞蹈員都是自小接受專業舞蹈訓練的,相比他們,陳凱的技巧實在很差,惟有非常努力,克服重重困難。

會覺得自己是太遲開始跳舞嗎?「那時候不能這樣想,如果覺得很遲,就不能跳,應該想着是不遲的,你一定是可以的。」

他大學畢業了,而金星舞蹈團也要從北京回到上海,他就跟隨舞蹈團到上海繼續跳舞。那時,他的父母都覺得,一個讀經濟的人跑去跳舞,跳舞不是他的專業。不過,父母給予他很多自由,而他當時年輕,就覺得試一試沒關係。一試,就一直留在舞蹈團,後來考獲獎學金,先後到香港、紐約學習跳舞。七年前,他移居香港,因為他想成為獨立藝術家,而香港提供給獨立藝術家的資源與支援也比大陸多,所以他要在香港生活,全力探索他的舞蹈研究方向「動作分類法」,即把舞蹈動作分成直線、旋轉、翻滾等類別,再據不同類別動作的特點來創作出完整的舞蹈作品。

他的最新作品《尺度線》,圍繞「直線性動作」。他認為,這類動作都是界線分明的,舞者好像在探索一個幾何空間,如圓形、正方形,並思考着自己的四肢如何在空間裡完成它們的動作。他說,不少傳統舞蹈,例如芭蕾舞,都有很多直線性動作,不過芭蕾的直線性動作講求保持平衡,而他的表演,則是呈現各種失衡狀態──但又始終保持着某種微妙的平衡,不致於跌倒。

自從二十年前買了那張學生票,看了那場舞蹈表演,他如何生活,彷彿就是為了配合他的舞蹈創作。例如他來香港,就是為了跳舞。但問他,他在香港的生活質素好嗎?「暫時不好。」他不想提及自己的事,只說,很多藝術家都要處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鬥爭與平衡,並認為這會影響一個藝術家的發揮,「有些藝術家是有錢、有名氣,藝術天份就會全失。」但他也不想藝術家太窮,因為太窮會營養不良,不一定能產出豐富作品。

 

他經常要面對生存的問題,也經常在生活裡失衡,但他說,失衡也得繼續下去,因為生活是無法準確計算的,只能想方法面對。「我覺得就像編舞一樣,意念很好,但編出來不一定理想,那你要怎樣調整呢?」

於是,陳凱站在細小的高台裡,面對着種種外力拉扯,一邊跳舞,一邊思索着如何完成他的人生目標──他希望,一直用舞蹈探索人生。

 

(本文為贊助內容)

原文:立場新聞